时间: 2025-05-04 05:1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9:25
“披襟散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解开衣襟,散开头发。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放松自在,不拘小节,或者形容人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披襟散发”常用来描绘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自在,如在山水间漫步,或者在书房中读书写字时的悠闲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一个人放松或不拘礼节的场合时,仍可使用。
“披襟散发”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文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披襟散发”常与文人墨客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表达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生活状态。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联想到宁静、自由和舒适。在表达时,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放松状态,或者在繁忙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的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个人在周末放松时的状态时使用这个成语,比如描述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享受自然风光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披襟散发步山径,风送花香入梦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山间小道上,衣襟散开,头发随风飘扬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自然音乐,如鸟鸣、溪流声,来增强这种放松和自由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t one's hair down”,意指放松,不拘礼节。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很常见,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放松自己,不再拘谨。
“披襟散发”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它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能够很好地描绘出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美感。
休倩傍人为正冠,披襟散发最宜闲。水云况得平生趣,富贵何曾着眼看。
羊角飘尘,金乌烁石,雨凉念秋。有虚堂临水,~,纱幮雾卷,湘簟波浮。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襟】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引证】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泣下沾襟。
【组词】
襟袂、 襟带、 襟卫、 襟子、 襟儿
3.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4.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