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2:08
披裘带索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皮衣,系着绳索”。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衣着简陋。
在文学作品中,披裘带索 常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或人物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描述古代贫苦农民或流浪者的形象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披裘带索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贫困生活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固定为一个成语,用来形象地表达贫困和简陋的生活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披裘带索** 反映了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物质贫困的词汇,也隐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个成语给人以贫困、艰辛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唤起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慈善活动中看到一位老人披裘带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中仍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寒风中,他披裘带索,步履蹒跚,却心如磐石,不屈不挠。”
想象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老人披着破旧的皮衣,系着粗糙的绳索,在风中颤抖。这样的画面和寒风呼啸的声音,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个成语所传达的贫困和艰辛。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衣衫褴褛”或“破衣烂衫”,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传达的贫困和简陋的含义是相似的。
披裘带索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贫困,也反映了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
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
3.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4.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