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3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34:27
“夏虫不可言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冰的存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认知受限于其生活环境和经验,无法理解超出其经验范围的事物。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原意是说夏天的虫子因为生命短暂,无法经历冬天,所以无法理解冰的存在。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比喻人的认知局限。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于理解世界的重要性。它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和不断自我提升的重视。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因为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它也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环境和条件限制而无法拓展视野的人们。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传统,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几乎无法接受,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夏虫不可言冰”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夏虫不知冰之寒,
井蛙难见天之宽。
人生有限知无限,
学海无涯苦作舟。
想象一幅画面:夏天的虫子在炎热的土地上爬行,而远处是覆盖着白雪的山峰。这样的对比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类似的认知局限的概念。
“夏虫不可言冰”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学和交流中要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2.
【虫】
“虺”的本字。毒蛇名。
【引证】
《山海经·南山经》-猨翼之山多蝮虫。
【组词】
蝮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可】
5.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6.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