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2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27:32
夏至点:在天文学中,夏至点是指太阳在黄道上达到其最北端的点,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点,标志着北半球的夏至日。夏至通常发生在每年的*月21日左右,这一天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点”一词源自拉丁语“solstitium”,意为“太阳停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太阳**观察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用来精确描述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在许多文化中,夏至点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如北欧的仲夏节、**的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通常与庆祝自然界的生命力和丰收有关。
夏至点常常让人联想到温暖、光明和活力,它代表了自然界循环中的一个高潮,给人以希望和积极的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夏至点可以是一个提醒我们享受夏日时光、进行户外活动和庆祝自然美好的时刻。
在诗歌中,夏至点可以被描绘为“太阳的巅峰,大地的狂欢”,象征着生命力和繁荣。
夏至点可以让人联想到明亮的阳光、绿意盎然的田野和欢快的夏日音乐,如乡村音乐或轻松的流行歌曲。
在不同文化中,夏至点都有庆祝活动,尽管形式各异,但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循环的敬畏和庆祝。
夏至点作为一个天文术语,不仅在天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醒我们自然界的循环和季节的变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象征。通过学*和理解夏至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界的美丽和复杂性。
1.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3. 【点】 收拾;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