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7:24
词汇“[毋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因此在分析时需要结合古代汉语的语境。
“毋或”在古代汉语中的字面意思是“不要”或“不可”,常用于表示禁止或劝阻。其中,“毋”是“不要”的意思,“或”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做某事”。
在古代文献中,“毋或”常出现在法律条文、礼仪规范或道德劝诫中,用以强调某种行为的不可行性。例如,在《礼记》等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到“毋或”的使用。
“毋”源自古代汉语,是一个表示否定的副词。“或”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作动词用,表示“做某事”。随着语言的发展,“毋或”这个组合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被更简单的否定词如“不要”、“不可”等替代。
在古代**,礼仪和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严格的规定,“毋或”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规范和秩序的重视。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毋或”可能会带来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严格和保守。
由于“毋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直接使用。在学术研究或古典文学的解读中,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适当使用“毋或”来增强作品的古典氛围,例如:“月下独酌,毋或忘却,昔时盟约。”
结合古代服饰、建筑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毋或”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毋或”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禁止或劝阻的词汇是普遍存在的。
“毋或”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需要频繁使用,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毋】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毋,止之也。 、 《广韵》-毋,止之辞。 、 《论衡·谴告》-毋者,禁之也。 、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 、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
【组词】
毋或、 毋多、 毋己、 毋违、 毋令逃逸;毋自欺
2.
【或】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引证】
《小尔雅·广言》-或,有也。 、 《易·乾》-或跃在渊。 、 《书·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 、 《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 《礼记·祭义》-庶或饷之。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 、 《世说新语·自新》-或说处杀虎斩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 、 、
【组词】
或人、 或时、 或一,或种、 或日
用作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引证】
唐·韩愈《杂说》-或尽粟一石。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或见恕。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能免乎。
【组词】
跌下悬崖或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