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3:21
毋庸置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需要讨论”或“没有讨论的必要”。它表达的是某件事情非常明显或确定,以至于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或辩论。
在文学作品中,毋庸置议 常用于强调某个观点的无可辩驳性,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在口语中,它可以用在日常对话中,表示对某件事情的共识或无需多言的确定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学术讨论中,它可能用于指出某个事实或结论的明确性。
毋庸置议 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毋庸”意为“不需要”,“置议”意为“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强调某事的确定性和无需讨论的性质。
在文化中,毋庸置议** 体现了对事实和真理的尊重,以及对无需多言的共识的认可。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简洁和直接表达的偏好。
使用 毋庸置议 时,我感受到一种坚定和自信,它传递出一种无需多言的权威感。这种词汇在表达时能够增强说话者的说服力。
在学术讨论中,我曾使用 毋庸置议 来强调某个研究结果的确定性,这帮助我在辩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真理如星,毋庸置议,照亮夜行人的路。”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宣布:“此案事实清楚,毋庸置议。” 这种场景带来一种庄重和权威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t goes without saying" 或 "Needless to say",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某事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不需要说出来。
毋庸置议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还体现了对事实和真理的尊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在不同场合中有效地传达我的观点和信念。
树勋初念该生等未谙情势,但能解散,即可毋庸置议。
其原合同第十二款所载开车之日起,三十六年后,中国政府可给价收回一节,~。
1.
【毋】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毋,止之也。 、 《广韵》-毋,止之辞。 、 《论衡·谴告》-毋者,禁之也。 、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 、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
【组词】
毋或、 毋多、 毋己、 毋违、 毋令逃逸;毋自欺
2.
【庸】
(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庸,用也。 、 《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 、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 、 《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
3.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4.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