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3:29
毋宁(wú n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为“不如”或“宁可”,常用于表达在两种选择中更倾向于后者,或者认为后者更合适、更可取。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毋宁”常用于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选择或哲理性的判断,如“与其苟且偷生,毋宁壮烈牺牲”。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毋宁”使用较少,因为其文言色彩较浓,不如“不如”或“宁可”常用。
专业领域:在法律、哲学等专业领域,“毋宁”可能用于正式的论述中,表达一种严谨的选择或判断。
同义词:不如、宁可、宁愿
反义词:不如、宁可(在特定语境下可视为反义)
“毋宁”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组合“毋”表示否定,“宁”表示宁愿。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用法,但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毋宁”常用于表达一种高尚的道德选择或牺牲精神,如在历史故事中常见到为了大义而选择牺牲小我的情节。
“毋宁”给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觉,常与牺牲、选择等主题相关联,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选择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两难选择时,可能会用到“毋宁”来表达自己的倾向或决定,如在职业选择、生活决策等方面。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毋宁”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的强度,如:
在风雨中徘徊,
毋宁在阳光下微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站在十字路口的人,面带坚定表情,选择了一条看似艰难但内心认为正确的道路。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深沉、庄重的旋律来配合“毋宁”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毋宁”可以对应为“rather”或“would rather”,在表达选择和倾向时具有相似的用法。
“毋宁”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频繁,但在特定语境下仍能发挥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毋宁”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毋】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毋,止之也。 、 《广韵》-毋,止之辞。 、 《论衡·谴告》-毋者,禁之也。 、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 、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
【组词】
毋或、 毋多、 毋己、 毋违、 毋令逃逸;毋自欺
2.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