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2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29:19
松柏之志 的字面意思是指像松树和柏树那样坚韧不拔的志向。松柏在**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坚韧和不变,因此“松柏之志”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始终如一。
在文学作品中,“松柏之志”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赞美某人的毅力和决心。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或领导力。
同义词: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矢志不渝 反义词:动摇不定、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松柏之志”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中对松柏的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和行为,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
在文化中,松柏被视为高洁和坚韧的象征。因此,“松柏之志”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常用来激励人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它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决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松柏之志”来鼓励一个朋友在失业后重新振作,坚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这个词帮助他重新找到了信心和动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松柏之志,挺立风霜,
不畏严寒,四季常青。
心怀坚定,步履不停,
追梦路上,永不止息。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白雪覆盖的山坡上,几棵松柏挺立,它们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坚韧和生命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ak-hearted”(橡树之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坚强和勇敢。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松柏之志”是一个充满力量和美感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激励作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坚韧和决心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
东汉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总不想与他交往。曹操深为恼火,直到担任司空总揽朝政事务时,来问宗世林能否交往了吗?宗世林回答说:“松柏之志犹存。”后来曹操掌握政权后,以宗世林位不配德而治罪
1.
【松】
(形声。从木,公声。本义:松科植物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松,松木也。 、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 、 《诗·小雅·斯干》-如松茂矣。 、 《搜神记·干将莫邪》-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发乱;乱发貌。
【引证】
唐·陆龟蒙《自怜赋》-首蓬松以半散,支棘瘠而枯踈。
2. 【柏】 ——见“黄柏”:即黄檗。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