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9:11
词汇“毁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毁瘗”进行深入分析。
“毁瘗”的字面意思是破坏坟墓,毁坏埋葬地。其中,“毁”指的是破坏、毁坏,“瘗”指的是埋葬、坟墓。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毁瘗”可能出现在描述战争、灾难或盗墓行为的语境中。例如,描述战乱时期,敌军破坏敌方坟墓以示威慑或报复。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通俗的表达,如“破坏坟墓”或“盗墓”。
“毁瘗”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瘗”字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表示埋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破坏坟墓”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祖先和保护坟墓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毁瘗”行为被视为极大的不敬和罪行,可能会引起社会公愤。在古代,这种行为可能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提到“毁瘗”,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愤怒和厌恶,因为它涉及到对死者的不敬和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这种行为违背了尊重和纪念先人的传统价值观。
由于“毁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然而,在讨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或盗墓行为时,可能会间接涉及到这个概念。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毁瘗”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表达对破坏和遗忘的批判。例如:
提到“毁瘗”,可能会联想到荒凉的墓地、破碎的墓碑和凄凉的风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可以用来增强文学作品中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在不同文化中,破坏坟墓的行为都被视为不敬和罪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secrate a grave”或“vandalize a cemetery”。
“毁瘗”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坟墓保护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尊重。了解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还能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生僻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1.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
2.
【瘗】
埋物祭地。
【引证】
《吕氏春秋》。高诱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有年瘗土,无年瘗土。 、 汉·扬雄《河东赋》-伊年暮春,将瘗后土。
【组词】
瘗坎、 瘗地、 瘗玉、 瘗土、 瘗毛血、 瘗位、 瘗埋、 瘗缯
埋葬。
【引证】
晋·潘岳《西征赋》-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
【组词】
瘗土、 瘗埋、 瘗葬、 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