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2:47
词汇“孝恺”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构成部分“孝”和“恺”来理解。
结合起来,“孝恺”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尊敬父母的同时保持和乐、愉快状态的品质或行为。
由于“孝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正式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孝顺的品质,又有和乐的性格。
在**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而“恺”则更多地与个人性格和社交态度相关。
“孝恺”这个词给人一种温暖、和谐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一个和睦的家庭和愉快的社交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既有孝顺之心又有和乐性格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孝恺之心,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和煦。”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孝恺”的词汇,但类似的品质和行为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对长辈的尊敬和保持愉快的社交态度。
“孝恺”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谐和个人品质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恺】
(形声。从心,豈声。本义:欢乐,和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豈,愷实同一字。-恺,乐也。 、 《庄子·天道》。又如:恺悌(和乐平易,平易近人。也作恺弟,岂弟);恺恻(和乐恻隐);恺豫(和乐)-中心物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