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4:35
坍方:指山坡、堤坝、建筑物等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石方突然崩塌的现象。
坍方一词源于汉语,由“坍”和“方”组成。“坍”字古已有之,意为倒塌;“方”在此处指方向或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土石方的崩塌。
在中国,由于地形复杂,山体坍方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对坍方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坍方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突然和不可控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灾难和损失。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亲眼目睹了山体坍方的惨状,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坍方”比喻为内心的崩溃:
心灵的城墙,一夜坍方, 碎石满地,无法重建。
想象一下山体坍方的场景:巨大的石块滚落,尘土飞扬,伴随着轰鸣声,这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landslide”或“collapse”,但它们的使用语境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坍方是一个具有强烈视觉和情感冲击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现象,也常被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崩溃和失败。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