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3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30:38
仇恨 是一个情感词汇,指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物深切的敌意和厌恶,通常源于过去的冲突、伤害或不公正待遇。这种情感可能伴随着想要报复或消除对方的心理。
“仇恨”一词源于古汉语,最初的意思是“深切的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极端敌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仇恨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各异。在一些文化中,仇恨可能被视为一种需要隐藏的情感,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公开表达和讨论。
仇恨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如愤怒、痛苦和绝望。它可能引发对过去伤害的回忆,影响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仇恨可能源于与他人的冲突或不公正待遇。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被欺骗而产生对某个人的仇恨。
在诗歌中,仇恨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冲突:
仇恨如烈火,燃烧在心间, 无法熄灭,无法忘却。
仇恨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火焰和尖锐的声音,如金属摩擦的声音,这些都代表了仇恨的强烈和破坏性。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hatred”和法语的“haine”,都表达了类似的极端负面情感。
仇恨是一个复杂的情感词汇,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正确使用仇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负面情感。
1.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