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6:06
“亡国”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的灭亡或崩溃,通常指的是政治实体的解体或被外部力量征服。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失去了独立性,政权被推翻,或者国家因内乱、战争、经济崩溃等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的国家功能。
在文学中,“亡国”常常被用来象征性地描述一个时代的结束或文化的衰落,如在历史小说或诗歌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组织或团体的衰败。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亡国”则有更精确的定义和分析,涉及国家结构、政治体制和国际关系等方面。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灭国”更侧重于外部力量的摧毁,“亡国灭种”则强调种族或文化的彻底消失。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亡国”相反的状态,即国家的建立、兴盛和安定。
“亡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有所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国家的灭亡——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亡国”常常与民族的屈辱和历史的悲剧联系在一起,如宋朝的灭亡、明朝的覆灭等,这些历史在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亡国”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苦难。它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激发起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遇到“亡国”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严重性和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亡国的哀歌在夜空中回荡,每一颗星辰都见证了历史的沉痛。”
视觉上,“亡国”可能让人联想到破败的城墙、荒凉的战场和流离失所的百姓。听觉上,可能是战鼓的轰鸣、哀歌的悲鸣和历史的回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fall of a nation”或“national collap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指国家的崩溃或灭亡。
“亡国”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