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6:40
“久而不闻其香”这个词汇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来被引申为形容某种感觉或现象长时间存在后,人们逐渐*惯,不再特别注意到。字面意思是指长时间接触某种香味后,不再能闻到其香气。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感知逐渐变得迟钝,不再敏感。
在文学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人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或麻木,如“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见其美”。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种长期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忽视,例如“住在这个花园旁边,久而不闻其香,已经*惯了它的存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讨论适应性和感知疲劳的现象。
“久而不闻其香”源自**古代的经典文献《论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用以描述人们对长期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嗅觉,还可以扩展到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领域。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适应”和“变化”的看法。它强调了人们在长期接触某种事物后,可能会逐渐失去对其的敏感性,这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以讨论人们的适应性和对变化的反应。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它提醒我们,即使是美好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被我们忽视或遗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长期居住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却逐渐失去了对其美景的欣赏。例如,我曾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生活多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久而不闻其香,对周围的美景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离开那里,才重新意识到它的美丽。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久而不闻其香,花开花落,
岁月无声,梦回初见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个充满花香的花园中,但他的表情却是麻木的,似乎对周围的美景毫无感知。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缓慢而哀伤的旋律,来表达这种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失去感知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熟悉导致轻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熟悉事物的感知变化。
“久而不闻其香”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长期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变化。它提醒我们,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我们忽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们在适应和变化中的心理状态。
1.
【久】
灸灼。“灸”的古字。
【引证】
《睡虎地秦墓竹简》-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 《说文》-久,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 、 《仪礼·既夕礼》。注:“当为灸。”-皆木桁,久之。
支撑。
【引证】
《周礼·庐人》。注:“犹柱也。今本以灸为之。”-久诸墙以观其桡也。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
5.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6.
【香】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 、 《左传·僖公五年》-黍稷靡馨。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