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7:04
干豆:字面意思指的是已经去除了水分的豆类,通常是指经过干燥处理的豆子,如黄豆、绿豆、红豆等。这些豆子在烹饪前需要浸泡,以便恢复其柔软度和可食用性。
干豆一词在中文中直接反映了其处理方式和状态,即“干”表示去除了水分,“豆”指豆类植物的种子。在古代,由于缺乏有效的冷藏技术,干燥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因此干豆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在**文化中,豆类食品被视为健康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干豆尤其因其易于储存和运输而受到青睐。在许多传统节日和家庭聚餐中,豆类菜肴是常见的。
干豆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烹饪的温馨场景,或是农村生活的简朴和自给自足。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食物和文化的怀旧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干豆是许多家庭厨房的常备食材,用于制作各种菜肴,如豆汤、炖菜和沙拉。
在诗歌中,干豆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岁月如干豆, 浸泡复膨胀, 每一粒都藏着, 过往的滋味。
干豆的视觉联想可能是干燥、坚硬的豆子,而听觉联想可能是豆子在锅中煮沸时的噼啪声。
在不同文化中,干豆都是重要的食材,但其烹饪方法和食用*惯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墨西哥,干豆(如黑豆)是许多传统菜肴的核心成分。
干豆作为一种食材,不仅在营养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文化和情感上承载着丰富的意义。了解和使用干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日常饮食中实践健康和传统的价值观。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