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1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18:56
“四渡赤水”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行动,特指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四次渡过赤水河的军事行动。这一系列行动发生在1935年,由***指挥,是长征中的关键战役之一,成功地帮助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作品中,“四渡赤水”常被用来象征红军的英勇和智慧,以及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困境中多次尝试最终成功的经历。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四渡赤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涉及战略、战术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分析。
同义词:转战千里、突围、突破重围 反义词: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四渡赤水”直接来源于工农红军的历史,其词源清晰,演变主要体现在对其历史意义的解读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引用。
在,“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精神的象征,代表了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这一在**社会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常被用来教育和激励新一代。
提到“四渡赤水”,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红军的英勇和智慧,以及长征的艰难历程。这种联想往往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会用“四渡赤水”来形容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同红军四渡赤水,我们的爱也历经波折,终见彩虹。”
通过观看关于长征的纪录片或电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四渡赤水”的艰难与壮烈,音乐如《长征组歌》中的旋律也能唤起相关的情感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历史,但类似的军事行动或历史,如诺曼底登陆,可以提供类似的战略和勇气上的比较。
“四渡赤水”不仅是军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也是文化中坚韧不拔和智慧的象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渡】
(形声。从水,度声。本义:渡过,过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子史皆以度为之。”-渡,济也。 、 《汉书·贾谊传》。按,后世分用,渡河不写作“度。”-度江河,亡维楫。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后渡扬子江。
【组词】
渡仔、 渡杯、 渡客、 夜渡沅江
3.
【赤】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赤,南方色也。 、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 《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其色赤。 、 《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赤刀。 、 《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困于赤绂。 、 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日上,正赤如丹。
4.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