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6:30
“仪同三司”是一个古代**的官职名称,源自于汉代的官制。字面意思是指某人的礼仪待遇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相同。三司是汉代最高的军事和行政长官,因此“仪同三司”意味着该职位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待遇,但不一定拥有三司的实权。
在古代文学和史书中,“仪同三司”常用来描述某人受到极高的礼遇或荣誉,尤其是在朝廷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属于非常特定的历史和官制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古代官制研究中,这个词汇是重要的学术术语。
“仪同三司”一词源于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在官制改革中不再使用,但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仍被提及,用以描述古代的荣誉制度。
在**古代社会,官职和荣誉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被授予“仪同三司”意味着个人在社会和政治上的高度认可,这种荣誉往往与个人的功绩和忠诚紧密相关。
提到“仪同三司”,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庄严和尊贵,以及对个人成就的高度赞扬。这种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过去的敬仰。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词汇主要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装剧时遇到,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官制和文化。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英雄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他如星辰般璀璨,仪同三司,荣耀千古。”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官员身着华服,站在宫殿前,周围是庄严的乐声,这便是“仪同三司”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荣誉称号可能包括“爵士”、“勋爵”等,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代表着类似的尊贵和荣誉。
“仪同三司”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官制,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成就的认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文化的深度。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同】 ——见“胡同”hútòng。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司】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引证】
《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 《广雅》-司,臣也。 、 《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司,主也。 、 《周礼·师氏》-司王朝。 、 《广雅》-司,主也。 、 《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曰司徒。 、 《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 《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 宋·苏轼《教战守》-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
【组词】
各司其事;司籍、 司掌、 司方、 司铎、 司衡、 司勋、 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