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5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51:10
词汇“方国”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历史学术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的政治实体。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方国”一词通常指的是古代**周边的部落或小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中原王朝有一定的联系,但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些方国往往位于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在文学作品中,“方国”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的历史背景或特定的政治格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相关的学术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等,这个词汇是描述古代政治地理的重要术语。
“方国”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周边小国的称呼。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古代**周边政治实体的专用词汇。
在**古代,方国的存在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方国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时是中央王朝的盟友,有时则是其敌人。
对于我来说,“方国”这个词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神秘感,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战争、联盟和文化的交流。
在我的学*和研究中,我经常使用“方国”这个词汇来描述古代的政治地理,帮助理解古代**的复杂政治格局。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古老的方国之间,战鼓声声,英雄辈出,书写着不朽的传奇。”
想象一幅古代地图,上面标记着各个方国的位置,背景音乐是古代的战鼓和号角声,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能够增强对“方国”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周边部落或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地,也有类似的概念,但具体的称呼和政治结构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方国”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的政治地理和历史文化。这个词汇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