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2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25:40
词汇“剽闻”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
“剽闻”的字面意思是轻率地听取或传播的消息,通常指的是未经证实的传闻或流言。这个词汇带有贬义,暗示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和传播的不负责任。
在文学作品中,“剽闻”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轻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从而导致误解或混乱。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传闻”、“流言”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传播学,可能会讨论“剽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后果。
“剽闻”一词的“剽”字有轻率、不慎重之意,“闻”字则指听闻、消息。这个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中有所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可能是因为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剽闻”可能与信息传播的道德标准有关,强调了核实信息来源和内容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辨别和避免传播剽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剽闻”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混乱的信息环境,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和担忧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和传播这些剽闻。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剽闻”作为一个主题,探讨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真相的追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街头巷尾传播着各种剽闻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不安的音乐来表达剽闻带来的不确定感。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未经证实的消息,但其使用情况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剽闻”这个词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中的责任和道德问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剽】
(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书多以剽为之。-勡,劫人也。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 、 《史记·酷吏传》。索隐:劫也。-俱攻剽为群盗。
【组词】
剽掠、 剽攻、 剽拂、 剽夺、 剽虏、 剽伤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