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3:3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3:38:05
少年犯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未成年人的犯罪者。在**法律中,未成年人通常指的是18岁以下的人。少年犯涉及的法律问题通常与青少年犯罪有关,包括盗窃、暴力、毒品等违法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少年犯可能被描绘为社会问题的象征,反映出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问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同情或批评的语气,取决于说话者的立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心理学,少年犯的研究涉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
同义词在强调犯罪者的年龄特征上相似,但“青少年犯”可能更侧重于年龄段而非法律后果。反义词则强调了成年与未成年、犯罪与合法行为的对比。
“少年犯”这个词汇在**法律体系中形成并沿用至今。随着社会变迁和法律的更新,对少年犯的处理和定义也在不断演变,更加注重教育和康复而非单纯的惩罚。
在**,少年犯问题常常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恶化以及法律教育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社会普遍认为应通过教育和社会支持来帮助这些青少年改过自新,而不是仅仅惩罚他们。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同情、担忧或愤怒的情感反应。同情可能源于对青少年困境的理解,担忧可能来自对社会安全的考虑,而愤怒则可能针对犯罪行为本身或导致这些行为的系统性问题。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通过新闻报道、社区活动或教育课程接触到少年犯的问题,这些经历可能加深了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在诗歌中,可以将“少年犯”作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如:
在灰色的街角,少年犯的眼中, 映出的是破碎的梦想和无尽的夜。 法律的铁链,锁不住青春的狂野, 只愿黎明的光,能照亮他们的心房。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监狱的铁窗、孤独的青少年面孔或社会工作者与少年犯的互动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的审判声、青少年的哭泣或社会工作者的鼓励话语。
在不同文化中,对少年犯的处理和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少年犯可能更多地被视为需要特殊教育和心理支持的个体,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可能更强调法律的严格性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少年犯”这个词汇不仅涉及法律定义,还触及了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和处理少年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教育和法律手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
【少】
(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少,不多也。 、 《太玄·玄衡》-少,微也。 、 《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 《仪礼·乡射礼》-宾少进。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则至者少。 、 《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
【组词】
少一时、 少可、 少冗、 少甚么、 少才、 少年、 少好、 少言寡语、 少说、 少气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