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5:2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5:26:12
“杖斧之臣”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手持杖和斧的臣子。在古代,杖和斧都是权力的象征,杖代表文治,斧代表武力,因此“杖斧之臣”通常指的是掌握文武大权的重臣。
在文学作品中,“杖斧之臣”可能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重臣或权臣,掌握着国家的文治和武力,是君主的得力助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古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在讨论古代政治结构或文学作品时提及。
同义词“权臣”和“重臣”都强调了地位的重要性,但“杖斧之臣”更具体地指代掌握文武大权的人。反义词则强调了与权力无关的普通百姓。
“杖斧之臣”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僚体系。在古代,杖和斧是官员的象征,分别代表文职和武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更现代的词汇所取代,如“权臣”或“重臣”。
在**古代社会,掌握文武大权的臣子是国家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杖斧之臣”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和权威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朝廷和权力斗争。它可能让人想到忠诚、智慧和责任感等正面品质,也可能让人想到权谋和斗争。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文学作品时。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阅读古代文献或观看历史剧时遇到这个词汇的情况。
在创作中,可以将“杖斧之臣”作为一个角色,赋予他复杂的性格和背景,通过他的故事展现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古代官服,手持杖和斧的官员,背景是古代的宫殿或战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钟鼓声或战鼓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concept可以找到,如中世纪欧洲的“chancellor”(大臣)或“knight”(骑士),他们也代表着文治和武力。
“杖斧之臣”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杖】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杖,持也。 、 《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 《汉书·韩信传》-杖剑从之。 、 《汉书·武帝纪》-杖斧。
【组词】
杖斧、 杖楫、 杖斧之臣、 杖策、 杖节
2.
【斧】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斧,斫也。 、 《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丧其资斧。 、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 、 宋·苏轼《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组词】
斧柯、 斧脑、 斧砧、 斧绣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