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1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6:14
“生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因生气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它通常用来描述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不满或愤怒的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生忿”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生气”、“愤怒”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更精确地描述这种情绪状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生忿”可能比“生气”更强烈一些,而“愤怒”则可能更加正式和强烈。
“生忿”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至今仍在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同义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日常口语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文学和正式文体中仍有一定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控制情绪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生忿”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被用来提醒人们注意情绪管理。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表达愤怒和不满被视为正常和必要的行为。
“生忿”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负面情绪,它让我联想到冲突和紧张的场景。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我的思维,使我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处理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不公平待遇,我感到非常生忿。这种情绪促使我采取了行动,最终改变了不公平的状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生忿”:
心中的火焰因不公而生忿,
燃烧着,驱散了冷漠的夜。
视觉上,“生忿”可能让我联想到火焰或风暴的图像,象征着内心的激烈情绪。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烈的音乐或争吵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sentment”或“indignation”,它们在表达上可能更加强调对不公平或不正义的感受。
“生忿”这个词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但在描述强烈负面情绪时,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更加恰当。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