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3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38:48
词汇“[愆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愆则”的字面意思是违背规则或法则。其中,“愆”指的是过失、错误,“则”指的是规则、法则。因此,“愆则”整体上指的是违反规则或法则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愆则”可能会出现在讨论道德、法律或社会规范的语境中。例如,在古代的法律文献或道德训诫中,可能会提到某人因“愆则”而受到惩罚或批评。
“愆”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过失、错误。“则”字则有规则、法则的含义。两者结合形成的“愆则”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遵守规则和法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愆则”往往与道德败坏、法律失序等负面意义相关联。在现代社会,虽然“愆则”一词不常用,但其概念仍然存在于法律和道德规范中。
“愆则”一词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感觉,可能会联想到法律的威严、道德的约束等。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人们对规则重要性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讨论法律案件或道德问题时使用到“愆则”这一概念,尽管不一定直接使用这个词。
在创作中,可以将“愆则”融入到描述古代法律案件或道德冲突的场景中,增加文本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结合古代法庭的图像或古代法律文献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愆则”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愆则”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breach of law”或“violation of rules”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愆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提醒我们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愆,过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 、 《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 、 《三国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组词】
愆锁、 愆戾、 愆尤、 愆忒、 愆罪、 愆殃、 愆负、 愆过
2.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