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9:25
词汇“束手就禽”并非标准汉语词汇,可能是“束手就擒”的误写或误用。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将对“束手就擒”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束手就擒”字面意思是指双手被捆绑,主动投降被捕。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困难或敌人时,不作任何抵抗,自愿被捕或接受失败。
“束手就擒”源自古代战争中,战败方双手被捆绑后被俘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表达逐渐泛化,用于形容任何形式的投降或接受失败。
在**文化中,“束手就擒”常带有无奈和悲壮的色彩,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命运和天命的接受态度。
该词汇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英雄末路或无力回天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会用“束手就擒”来形容自己的无奈接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命运的巨网中,我束手就擒,任由时光的河流将我带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英雄被捆绑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壮的音乐来增强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ow in the towel”或“surrender”,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放弃而非被捕。
“束手就擒”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动作,还传达了一种无奈和接受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表达能力。
众如言,夜径入山寺,明先唯与徒党十数人居,束手就禽。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4.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