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8:19
“归心似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回家的愿望非常迫切,就像箭一样迅速地飞向目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家的思念之情非常强烈,渴望尽快回到家中。
在文学作品中,“归心似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外的游子或旅人对家的深切思念。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下对家的急切渴望。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归属感和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归心似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形容人们对家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对家急切渴望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被视为避风港和情感的寄托。因此,“归心似箭”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反映了人们对家的重视和渴望。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馨和亲切的,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家的深切情感。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家人团聚的场景,或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家的思念。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长途旅行后,深刻体会到了“归心似箭”的感觉。那种迫切想要回到熟悉环境,见到亲人的心情,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归心似箭穿云过,
家在梦中轻轻唤。
千里路途终不阻,
只为那一抹温暖。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背着行囊,目光坚定地望着家的方向,背景是夕阳下的归途。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火车的轰鸣声,或是家门轻轻开启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nging for home”或“homesick”,虽然不如“归心似箭”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归心似箭”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家的渴望,也反映了家庭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内涵,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
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奈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不多时,穿过松林,渡过小溪,过了水月村,越过镜花岭,真是~。
1. 【归】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似,象也。 、 《墨子经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 、 《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见似目瞿。 、 《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寡人虽无似也。 、 《广雅》-似,类也。 、 《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 、 《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 《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组词】
似起、 似像、 似有若无、 似许、 似漆如胶、 似类、 似若
4.
【箭】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箭,矢竹也。 、 《周礼·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 、 、 《礼记·礼器》-如竹箭之有筠也。 、 《仪礼·乡射礼记》-箭筹八十。
【组词】
箭笋、 箭茁、 箭萌、 箭筠子竹、 箭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