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5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50:25
冻土:冻土是指土壤温度长期保持在0°C以下,土壤中的水分部分或全部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壤或岩石。冻土分为季节性冻土和永久冻土。季节性冻土在冬季冻结,夏季融化;永久冻土则常年不化。
冻土一词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其定义和分类逐渐精确。在古代文献中,冻土可能被描述为“冰封之地”或“寒土”。
在寒冷地区,冻土对农业、建筑和交通都有重要影响。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的冻土研究非常深入,因为这些国家的部分地区长期被冻土覆盖。
冻土给人以寒冷、荒凉和坚韧的联想。它可能让人想到北极的孤独景象,或是地球深处的神秘。
在个人经历中,冻土可能与寒冷的旅行经历相关,如在冬季穿越冻土区的体验。
在诗歌中,冻土可以被用来描绘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冻土之下, 生命的种子静静等待, 等待春风的呼唤, 破土而出,绽放希望。
冻土的视觉联想可能是冰雪覆盖的大地,听觉联想可能是寒风呼啸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冻土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相似的。例如,俄语中的“мерзлота”和英语中的“permafrost”都指永久冻土。
冻土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自然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冻土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寒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1.
【冻】
(形声。从仌(bīng),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冻,仌也。 、 《风俗通》-壮冰曰冻。 、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组词】
冻柱、 冻浦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