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1:23
冻凝: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冻”指的是物体因低温而变得硬冷,“凝”则表示液体因冷却或压力而变为固体。结合起来,“冻凝”通常指的是液体在低温下凝固成固体的过程。
“冻凝”这个词源于汉语,其中“冻”和“凝”都是古汉语中就存在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的组合被用来描述特定的物理现象,即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在某些文化中,“冻凝”可能与冬季、寒冷和死亡等概念相关联,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与重生和变化相联系。
“冻凝”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静止和不可逆转的变化,带来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经历中,“冻凝”可能与某个寒冷的冬日早晨相关,比如看到窗外的湖面冻凝成冰,或是感受到手指因寒冷而冻凝的刺痛感。
在诗歌中,“冻凝”可以用来形容时间的停滞,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冻凝,所有的喧嚣都归于寂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冻凝的湖面,银白色的冰层反射着冷冽的光芒。听觉上,可能是冰层裂开时的清脆声响。
在英语中,“冻凝”可以对应为“freeze”或“solidify”,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冻凝”这个词在描述物理现象的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1.
【冻】
(形声。从仌(bīng),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冻,仌也。 、 《风俗通》-壮冰曰冻。 、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组词】
冻柱、 冻浦
2.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