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6:27
手榴弹是一种小型爆炸性武器,通常由士兵投掷或通过机械装置发射。它的设计目的是在近距离内造成大面积的伤害,通过爆炸产生的碎片和冲击波来杀伤敌人或破坏设施。
手榴弹一词源于法语“grenade”,最初指的是一种类似石榴的水果,因其形状和爆炸后碎片的分布相似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专指这种小型爆炸武器。
手榴弹在军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视为士兵勇气和技能的象征。在和平时期,手榴弹的形象可能被用于警示暴力和战争的破坏性。
手榴弹通常与危险、紧张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它可能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军事训练中,正确使用手榴弹是确保士兵安全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手榴弹的危险性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在诗歌中,手榴弹可以被用来比喻生活中的突发**:
生活如战场, 手榴弹随时可能引爆, 但勇气和智慧, 是我们最好的盾牌。
手榴弹的视觉形象通常是金属外壳和引信,而听觉联想则是爆炸的轰鸣声和碎片的飞溅声。
在不同语言中,手榴弹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和使用场景相似。例如,在俄语中,手榴弹被称为“ручная граната”。
手榴弹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明确的定义和使用,也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有着丰富的比喻意义。了解手榴弹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在语言和文化中的作用。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榴】 (形声。从木,留声。本义:木名。即“石榴”)。 同本义 。一种落叶灌木,开红花,果实球状,内有很多种子,种子上的肉可吃,根和皮可做驱虫药。种子为汉·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安石国带回,故名“安石榴”,后略称“石榴”,也简称“榴”。
3.
【弹】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弹,行丸也。 、 《左传》-[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组词】
弹力、 弹丸、 弹射、 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