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4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40:06
“伏首帖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低头贴耳,形容非常恭顺或驯服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权威或压力面前表现出极度顺从的态度。
“伏首帖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臣子在君王面前的行为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扩展,不仅用于描述政治或社会关系中的顺从,也用于描述个人关系中的服从。
在**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则。因此,“伏首帖耳”这个成语在描述社会关系时,常常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服从意识。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缺乏自主性和个性的状态。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历史上的臣子对君王的绝对服从,或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在权威面前的无力感。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需要在权威或压力面前表现出顺从的情况,这时“伏首帖耳”这个成语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状态。例如,在工作中,有时为了团队的和谐或项目的顺利进行,可能需要暂时放下个人的意见,表现出顺从的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权威的阴影下,他伏首帖耳,心中的火焰却未曾熄灭。”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低头垂耳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卑微的姿态。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顺从的声音,如在命令或指示下的回应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w and scrape”,意指过分恭敬或过分顺从。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强调了过度顺从的态度。
“伏首帖耳”这个成语在描述顺从和服从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中的等级观念,也揭示了个体在权威面前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社会互动中的复杂情感和行为。
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
3.
【帖】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写在帛上的书签。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帖,帛书署也。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