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1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15:52
早半晌儿 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北京方言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指的是上午的较早时段,大约是上午的中间时间,即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左右。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上午的时间段,但不是特别早,也不是接近中午。
在口语中,早半晌儿 常用来指示一个具体的时间段,用于日常对话中,如安排会议、约定见面时间等。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营造一种悠闲或怀旧的氛围,尤其是在描写老北京生活的小说或散文中。
早半晌儿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早”和“半晌儿”组成。其中,“早”表示时间较早,“半晌儿”在北方方言中指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天的一半。这个词汇反映了汉语方言中对时间描述的细腻和地域特色。
在老北京的文化中,早半晌儿 可能与传统的日常生活节奏有关,如早市、晨练等。这个时间段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和习惯。
早半晌儿 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尤其是在描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时,它唤起了对过去简单生活的怀念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早半晌儿 来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如和朋友在咖啡馆聊天,或者独自去公园散步。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早半晌儿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
胡同里的猫,悠闲地晒着太阳。
老北京的记忆,在这一刻静静流淌,
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只留下宁静和安详。
早半晌儿 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晨的阳光、鸟鸣和淡淡的咖啡香,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早晨画面。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late morning”来大致对应早半晌儿 的时间段。
早半晌儿 这个词汇不仅指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段,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方言词汇,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和表达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氛围。
1.
【早】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本义:早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早,晨也。 、 《诗·召南·小星》疏-晨初为早。 、 《老子》-是谓老服。 、 唐·韩愈《原毁》-早夜以思。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早暮咈吾耳。 、 《聊斋志异·促织》-早出暮归。
【组词】
清早、 明早、 早出晚归、 起早贪黑;早天、 早角、 早朝、 早膳、 早霞、 早堂、 大清早
2.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3.
【晌】
白天。
【引证】
粱斌《红旗谱》-春兰!没晌没夜的,你干什么哩?
片刻,一会儿。泛指比较短的一段时间。
【引证】
王实甫《西厢记》-半晌恰方言。
【组词】
半晌、 一晌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