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2:52
怪谲(guài ju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奇怪而难以捉摸的,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行为超出了常规,具有神秘或不可思议的特质。
在文学作品中,“怪谲”常用来形容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或人物,如《聊斋志异》中的鬼怪故事。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与众不同,难以理解。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神秘学,它可能用来描述那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或行为。
同义词:诡异、奇异、神秘、离奇 反义词:寻常、普通、正常、常规
“怪谲”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怪”字意为奇怪,而“谲”字意为变化多端、难以捉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形容那些超出常规的、难以理解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怪谲”常常与鬼神、奇幻故事联系在一起,如《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物。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那些超出现代科学解释范围的现象。
“怪谲”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而略带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未知和不可预测的事物,可能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恐惧或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怪谲”来形容那些我无法理解或解释的事情,比如一些超自然现象或某个人的奇怪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怪谲的影子在墙上跳跃,仿佛古老的传说在低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充满奇异色彩的画面,如夜晚的森林中,奇怪的生物在树影间穿梭。结合音乐,可以是一段充满神秘感的旋律,如低沉的弦乐和飘渺的风声。
在英语中,“怪谲”可以对应词汇如“eerie”或“bizarre”,它们都有类似的含义,即形容那些奇怪而难以理解的事物。
“怪谲”这个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它帮助我描述那些超出常规的、难以捉摸的事物。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上的影响。
1.
【怪】
(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怪,异也。 、 《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 《书·禹贡》-铅松怪石。 、 《山海经·中山经》-苟床之山多怪石。 、 《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见怪物 、 《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 魏学洢《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 《水经注·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 、 《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组词】
怪伟、 怪物相、 怪迂、 怪谲
妖精,鬼物。
【引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博物志》-土之怪为獖羊。 、 《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组词】
鬼怪;妖怪;精怪;神怪、 魔怪
2.
【谲】
欺骗;诈骗。
【引证】
《说文》-譎,权诈也。 、 《广雅》-譎,欺也。 、 《韩非子·定法》-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 、 《韩非子·孤愤》-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
【组词】
谲主、 谲诳、 谲数
判断,判别。 同: 决
【引证】
《荀子·儒效》-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