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3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33:58
函复: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函”通常指书信或公文,“复”则表示回复或答复。因此,“函复”字面意思是书面回复,特别是在正式或官方的通信中。
在文学作品中,“函复”可能用于描述角色之间的书信往来,增添一种古典或正式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回复”或“回信”。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府或商业通信中,“函复”是一个正式且常用的术语。
同义词:回复、回信、答复、回函 反义词:发函、去信、发送
这些同义词在语气和正式程度上有所不同,“函复”最为正式,而“回复”则更为通用和口语化。
“函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函”最初指封套或包裹,后来演变为书信的意思。“复”则一直有回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函复”保持了其正式和传统的意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信往来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沟通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普及的今天,“函复”仍然在某些正式场合保留其重要性,特别是在政府和商业领域。
“函复”给人一种正式和尊重的感觉,它暗示了一种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在个人层面,使用“函复”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仪式感和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处理工作邮件时使用“函复”这个词,以确保我的回复显得专业和得体。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我函复你的爱,字字珠玑,夜夜回响。”
想象一封古老的信件,墨迹未干,笔触间透露着深深的思念和等待。这种视觉形象与“函复”紧密相连,带来一种古典和浪漫的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函复”可以对应为“reply by letter”或“written response”,但这些表达不如“函复”那样具有正式和传统的意味。
“函复”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书面沟通的一种形式,也体现了对沟通的尊重和认真态度。在现代社会,尽管沟通方式多样化,“函复”依然在某些场合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
【函】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圅,舌也。 、 《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若合而函吾中。 、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圅。 、 《广雅·释亲》-噱,圅舌也。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