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8:42
挢舌(jiǎo sh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翘起舌头”,通常用来形容因为惊讶、恐惧或其他强烈情绪而舌头僵硬,无法说话的状态。这个词汇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绪下的生理反应。
挢舌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增强情感表达,尤其是在描述戏剧性或紧张的场景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它能够精确地传达特定的情感状态。
同义词:结舌、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反义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说话状态时各有侧重,挢舌更侧重于因惊讶或恐惧导致的无法说话,而口若悬河则形容说话流畅,滔滔不绝。
挢舌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挢”(翘起)和“舌”(舌头)组成,形象地描述了舌头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用以描述人在极端情绪下的生理反应。
在文化中,挢舌**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超出预期或理解范围的情况时的反应,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情感的强烈和生理反应的真实性。
挢舌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讶和紧张。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突发**时,人的本能反应和无法控制的生理现象。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听到一个朋友的秘密时,我感到非常震惊,那一刻我真的是挢舌无言,只能通过点头和眼神来表达我的理解和同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挢舌:
夜幕低垂,星辰挢舌, 无声的宇宙,惊讶于人间的热烈。
挢舌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张大嘴巴,眼睛瞪大的画面,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沉默和寂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echless”或“tongue-tied”,它们都传达了因惊讶或紧张而无法说话的状态。
挢舌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生理反应,也传达了深刻的情感状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1.
【挢】
纠正。 同: 矫
【引证】
《周礼·考工记·弓人》-挢干欲熟於火而(孰)无赢。 、 《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挢当世,反诸正。 、 《汉书·诸侯王表》-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组词】
挢拂
诈称;假托。 同: 矫
【引证】
《左传·哀公十四年》-知其挢命。 、 《周礼·秋官·士师》-五曰挢邦令。 、 《汉书·高五王传》-挢制以令天下。
【组词】
挢制、 挢虔、 挢诬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