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8:58
词汇“[匿作]”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特定领域或网络用语中的词汇。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匿作”可以理解为“匿名作品”的简称,指的是作者不公开身份或未署名的作品。
“匿作”可能是由“匿名”和“作品”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描述那些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
在某些文化中,匿名作品可能被视为更具神秘感或原创性,因为它们不受作者身份的影响,更依赖于内容本身。
“匿作”可能让人联想到神秘、探索和原创性,它激发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匿名发布的网络文章或评论,这些可以被视为“匿作”。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匿作”来描述那些未署名的诗句,增添一种神秘感:
在这片文字的海洋,
匿作漂流,无迹可寻,
每一行,每一句,
都是心灵的独白,无名的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作,没有署名,悬挂在艺术馆的角落,引发观者对作者身份的猜测。
在不同语言中,“匿作”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其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即那些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
“匿作”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标准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