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3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38:27
词汇“嫌衅”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嫌”和“衅”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嫌”字通常指嫌恶、不满意或猜疑,而“衅”字则指裂缝、争端或事端。结合起来,“嫌衅”可能指的是因不满或猜疑而引发的争端或冲突。
由于“嫌衅”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述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深层次的矛盾。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嫌”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而“衅”字则有更早的文献记载。这两个字的组合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创造性用法,用以表达更深层次的矛盾或冲突。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嫌衅”这样的词汇可能被视为负面的,与社会和谐相悖。
提到“嫌衅”,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交流或潜在的冲突,带来一种不安或紧张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的词汇来描述不满或冲突,而不是使用“嫌衅”这样较为生僻的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嫌衅”用于描述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复杂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人之间的紧张对峙或不和谐的氛围。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旋律或不和谐的和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嫌衅”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因不满或猜疑而引发的争端。
“嫌衅”作为一个组合词,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它能够表达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层次的矛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
1.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
2.
【衅】
(会意。从爨省,爨(cuàn),灶。从酉(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釁,血祭也。 、 《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隋衅。 、 《周礼·小祝》-大师掌衅祈号祝。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 、 《礼记·乐记》-车甲衅而藏之府库。 、 《孟子》-将以衅钟。 、 《吕氏春秋·慎大》-衅鼓旗甲兵。 、 《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 、 《韩非子》-缚之,杀以衅鼓。
【组词】
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 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