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4:34
流刑:流刑是一种古代的刑罚形式,指的是将犯罪者驱逐到边远地区或荒凉之地,使其离开原居住地,通常伴随着剥夺其公民权利和财产。这种刑罚旨在通过隔离和剥夺社会联系来惩罚犯罪者。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流刑常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流放。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流刑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用“流放”来替代。 专业领域:在法律史和历史学中,流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古代刑罚制度和社会结构。
同义词:流放、放逐、驱逐 反义词:赦免、释放、回归
词源:流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流”指流动或移动,“刑”指刑罚。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刑的形式和执行方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概念——将犯罪者从社会中隔离——保持不变。
在古代**,流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犯罪者的严厉态度和对边疆地区的开发需求。流刑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因为犯罪者的流放往往会影响其家族的声誉。
流刑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孤独、远离亲人和故乡的痛苦。它也反映了社会对犯罪者的严厉惩罚和对秩序的维护。
在个人经历中,流刑一词可能与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相关,通过对古代刑罚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
在诗歌中,流刑可以被用来描绘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无助:
流刑之地,荒凉无垠, 心随风飘,梦断天涯。 故乡遥遥,亲人何处, 泪洒黄沙,孤影自怜。
流刑可以联想到荒凉的边疆景象,如沙漠、戈壁,以及孤独的旅行者在风沙中前行的画面。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悲凉的旋律和孤独的乐器独奏。
在不同文化中,流刑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罗马,流放(Exile)是一种常见的刑罚,而在中世纪欧洲,流放也常被用来惩罚政治异见者。
流刑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刑罚制度,也揭示了社会对犯罪者的态度和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策略。通过对流刑的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道德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虽然流刑已不再使用,但其背后的社会和法律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