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0:22
校服:指学校规定的统一着装,通常由上衣和下装组成,用以标识学生身份,增强集体归属感,并减少学生之间的物质差异。
校服一词源于日语“セーラー服”(se-ra-fuku),最初是指日本女学生的海军风格制服。随着时间的推移,校服的概念扩展到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校服设计都有其独特性。
校服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日本,校服是学生身份的象征,也是青春文化的标志。在西方国家,校服的使用较少,更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校服常常唤起人们对青春、纯真和校园生活的怀念。它也可能引发对学校规定和集体主义的讨论。
在我的学生时代,校服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它不仅是一种着装要求,也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校服可以被描绘为青春的象征:
蓝色的校服, 是天空的颜色, 承载着梦想和希望, 在校园的小径上飘扬。
校服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晨的校园钟声,或是学生们在操场上整齐的步伐声。
在不同国家,校服的设计和使用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日本的校服设计通常更为正式和统一,而美国的校服则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校服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学生的着装,也反映了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校服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和社会现象。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服】
车厢。
【引证】
《考工记·车人》-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 、 《周礼·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负载;负荷。
【引证】
《墨子》-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