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3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30:26
“本末”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本”和“末”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的根本和末梢,或者说是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部分,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区分主次,抓住关键。
在文学中,“本末”常用于比喻,强调故事或论述的核心与边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本末倒置”来形容处理事情时颠倒了主次关系。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本末”可能用于讨论策略的优先级和资源的分配。
同义词“主次”强调事物的优先级,而“轻重”则侧重于重要性的衡量。反义词“倒置”直接对应“本末倒置”,意味着颠倒了事物的正常顺序。
“本末”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树木的根部和枝梢,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根本和末梢。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和《孟子》中,已有使用“本末”来讨论道德和政治问题的例子。
在**传统文化中,“本末”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联系,强调平衡和适度。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被用于指导决策和行为,特别是在强调效率和效果的管理和商业实践中。
“本末”一词给人以稳重和理性的感觉,它提醒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有条理和逻辑。这种词汇的使用往往伴随着对事物深刻理解和分析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本末”来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不要被次要因素干扰,要专注于问题的核心。例如,在规划时间时,我会区分哪些任务是“本”,哪些是“末”,以确保高效利用时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本末”:
岁月如流,本末分明,
初心不改,枝叶茂盛。
想象一棵大树,根部深扎土壤,枝叶繁茂。这棵树的形象可以很好地代表“本末”的概念,根部是“本”,枝叶是“末”。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稳的低音代表“本”,轻快的高音代表“末”。
在英语中,“本末”可以对应“essence and periphery”或“core and periphery”。这些表达也强调了事物的核心和边缘,但在使用上可能不如“本末”在中文中那样普遍和深入人心。
通过对“本末”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在处理问题时区分主次的重要性。这一概念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个人决策和职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掌握“本末”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决策效率。
1.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2.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