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1:0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1:03:34
词汇“游心寓目”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游”、“心”、“寓”和“目”。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游心寓目”字面意思是指心灵游走,目光所及之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心思和目光可以自由地游走和停留,形容人的思维活跃,观察细致。
“游心寓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文人在描述思维和观察时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观察力,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形象。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经常需要游心寓目,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游心寓目于书海,思绪翩翩如蝶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山顶,目光远眺,心灵自由飞翔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快的旋律,象征思维的活跃。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mind wandering”或“keen observat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游心寓目”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让我在描述思维和观察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值得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深入理解和应用。
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
《北史·常爽传》:“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习性文身哉!”
1.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