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2:38
世界观(Worldview)是一个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理解。它包括对宇宙、生命、道德、价值、人类行为等方面的根本信念和假设。世界观通常是潜意识的,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
世界观一词源于德语“Weltanschauung”,由“Welt”(世界)和“Anschauung”(观点、看法)组成。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并在20世纪被引入英语和其他语言。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世界观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理性,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这些差异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结构。
世界观常常与深层次的信念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它可能引发对生命意义、道德选择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世界观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世界观可能体现在对新闻**的解读、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对个人目标的追求上。例如,一个持有环保世界观的人可能会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而一个强调竞争和成功的人可能会追求职业上的卓越。
在诗歌中,世界观可以被用来表达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星辰的轨迹,编织着宇宙的诗篇, 每一颗心,跳动着独特的世界观。
世界观可能引发对广阔星空、深邃海洋或宁静山林的视觉联想,以及对宁静音乐或深沉诗歌的听觉联想。这些联想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世界观的表达方式各异。例如,中文中的“世界观”与德语的“Weltanschauung”在概念上相似,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和用法。
世界观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概念,它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世界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通过探索世界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做出更有意义的决策。
1.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
【界】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田畔也。-界,境也。 、 《尔雅》-界,垂也。 、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田边谓之界。 、 《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 、 《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 、 《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
【组词】
界分、 界约、 界贼、 界至
3.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