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3:1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3:14:22
干涩 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指的是物体或感觉干燥且不光滑,缺乏水分或油脂,导致触感粗糙或口感不佳。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用来形容文字、声音、眼神等缺乏生动性或情感表达,显得枯燥无味。
干涩 这个词由“干”和“涩”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干”指缺乏水分,“涩”指不光滑或口感不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形容干燥且不光滑的状态。
在某些文化中,干涩可能与缺乏生命力或活力有关,象征着枯萎或衰败。在社会交流中,干涩的言辞可能被视为不友好或不热情。
干涩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不适或不愉快的感觉。它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事物的整体评价,尤其是在涉及到口感或触感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干涩”来形容干燥的气候或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眼睛的不适感。例如,在干燥的冬季,皮肤容易变得干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沙漠的风,干涩而无情, 吹散了旅人的希望与梦。
干涩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的景象,或是干燥的木材在火中燃烧的声音。视觉上,可能是枯黄的草地或干裂的土地。
在英语中,dry 和 rough 可以部分对应“干涩”的意思,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Dry 主要指缺乏水分,而 rough 更多指表面不光滑。
干涩 这个词在描述物理状态和情感表达上都很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干燥和不光滑的感觉,还能用来形容缺乏生动性和情感的表达。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干涩”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丰富性。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涩】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sè)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濇,不滑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短而濇。 、 《一切经音义》-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 、 刘禹锡《砥石赋·序》-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
【组词】
涩噎、 涩道、 涩巴巴、 涩浪、 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