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1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10:39
词汇“干海”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干海”字面意思是指没有水的海,即一个干涸的海床或湖床。在地理学中,这可能指的是一个曾经有水覆盖但现在干涸的地区。
由于“干海”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荒凉、干旱的景象,或者象征着某种资源的枯竭。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地方非常干燥,没有生机。
由于“干海”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干”(干燥的)和“海”(大面积的水域)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形容一个没有水的广阔区域。
在某些地区,干海可能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关,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也可能与当地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有关。
“干海”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孤独和绝望的情感。它也可能象征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由于“干海”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个人应用可能有限。在描述某个干旱地区或讨论水资源问题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干海”可以被用来创造一种荒凉的氛围:
在干海的边缘,
风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枯草低语着水的记忆。
结合图片,干海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沙地和枯黄的植被。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一些低沉、哀伤的旋律来表达这种荒凉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干海”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dry lake”或“dried-up sea”在英语中可以找到。
“干海”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有效地传达一种荒凉和资源枯竭的意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描述和理解世界。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