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0:38
催妆诗: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传统婚礼中,新郎或其代表在婚礼前夕或当天,为了催促新娘尽快完成梳妆打扮,而吟诵的诗歌。这种诗歌往往带有幽默、戏谑的成分,旨在缓解新娘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
在文学中,催妆诗可能出现在描述传统婚礼的文学作品中,用以展现婚礼的细节和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传统婚礼*俗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文学研究中,催妆诗可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同义词:催妆词、催妆歌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与“挽留”、“推迟”等概念相对立。
催妆诗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婚礼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俗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定的文化表达形式。在现代,虽然传统婚礼俗有所变化,但催妆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仍然在一些地区和家庭中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催妆诗作为婚礼的一部分,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喜庆氛围的营造。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方式,通过诗歌的形式传递情感和祝福。
催妆诗往往带有一种温馨、欢乐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婚礼的热闹和喜庆。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感,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虽然传统催妆诗的使用可能不如古代频繁,但在一些保留传统婚礼*俗的家庭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运用。例如,在一些乡村或特定文化群体中,新郎可能会即兴创作一首催妆诗,以此表达对新娘的爱意和期待。
在现代诗歌或故事创作中,催妆诗的概念可以被重新诠释和创新。例如,可以创作一首现代版的催妆诗,结合现代语言和情感表达,以此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催妆诗可能让人联想到婚礼的场景,如红色的装饰、热闹的宾客、欢快的音乐等。视觉上,可能会想象到新娘穿着传统婚服,脸上带着羞涩的微笑;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欢快的锣鼓声和宾客的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俗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中,可能会有类似的传统,如新郎在婚礼前给新娘写情书或诗歌,表达爱意和期待。
催妆诗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传统婚礼的文化意义,也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俗,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催】
(形声。从人,崔声。本义:催促,促使) 同本义。
【引证】
《诗·邶风·室人》-交徧催我。 、 《侯成碑》-鸿仪催零金。 、 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组词】
催比、 催并、 催迸、 催科、 催命鬼、 催索
2.
【妆】
(形声。从女,爿(pán)声。本义:梳妆打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娤。-妝,饰也。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不待饰装(妆)。 、 司马相如《上林赋》-靓莊(妆)刻饰。 、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
【诗】
(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同本义。
【引证】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说文》-诗,志也。 、 《国语·鲁语》-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 《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组词】
诗筒、 诗瓢、 诗友、 诗虎、 诗流、 诗案、 诗眼、 诗债、 诗传、 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