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6:33
“于无声处”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在无声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在非常安静、没有声音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基本含义是指在不被注意或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强调的是隐秘性和悄然无声的特点。
在文学作品中,“于无声处”常用来营造一种神秘或深沉的氛围,比如描述夜晚的静谧或内心的深思。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做了某事。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侦探小说中,可能用来描述潜意识的活动或秘密的调查。
同义词“悄然”强调的是安静和不易察觉,而“隐秘”则更多强调的是隐藏和保密。反义词“公开”指的是事情被大家知道,与“于无声处”的隐秘性形成对比。
“于无声处”这个词汇源自汉语,没有特别的历史演变记录,但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词和散文,用以表达深邃和隐秘的意境。
在**文化中,“于无声处”常常与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相联系,强调在平静中蕴含的力量和深意。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宁静和深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夜晚的静谧和内心的沉思。它影响我对于表达深层次情感和思想的偏好。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于无声处”来形容一个朋友在团队中默默贡献,不张扬但非常关键的角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洒落于无声处,心事随风轻轻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森林画面,月光透过树梢,一切都静悄悄的。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虫鸣或远处的溪流声,强调环境的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the silence”,但“于无声处”更强调的是在不被注意的地方发生的事情,而“in the silence”更多指的是在安静的环境中。
“于无声处”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那些不易察觉但非常重要的情感和*。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4.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