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5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51:01
“于心何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某件事情或行为在内心深处感到不忍或难以接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某种不公正、残忍或不道德行为的强烈反感或同情。
在文学作品中,“于心何忍”常用于描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道德判断,增强情感表达的深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直接表达对某事的强烈不满或同情。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讨论中,它可能被用来探讨行为的道德性。
同义词在表达上略有差异,但都强调内心的不忍或难以接受。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情感状态,即内心的平静或冷漠。
“于心何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文化中,“于心何忍”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判断紧密相关。它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行为和个人良知的重视。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我对不公正和苦难的深切同情。它提醒我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应保持同情和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曾多次遇到需要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反感时,我会使用“于心何忍”这个成语来加强我的情感表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孤灯下,于心何忍见,那流浪的影子,在寒风中颤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贫困或苦难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悲伤或沉重的旋律,以增强“于心何忍”的情感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w can one bear to see/do such a th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道德判断是相似的。
“于心何忍”是一个富有情感和道德深度的成语,它在表达对不公正和苦难的同情时非常有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和道德判断。
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这事对我来说一直是~。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4.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