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2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25:41
“党同伐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结合同党,攻击异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团体或组织中,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观点,与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一派,共同排斥或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党同伐异”常用来批判那些为了私利而排斥异己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政治、商业或社会团体中的派系斗争。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团体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
同义词:拉帮结派、排斥异己、门户之见 反义词: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同义词“拉帮结派”强调的是结成小团体的行为,而“党同伐异”更侧重于攻击异己的行为。反义词“兼容并包”则强调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人群。
“党同伐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是“党同伐异,非君子之道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即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因此,“党同伐异”这种行为在文化中是被批判的。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在政治、商业和学术界都可能出现,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表现。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排斥和攻击,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公正、不道德和权力斗争。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不正当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团体内部的派系斗争,这时候“党同伐异”这个词汇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现象。例如,在学校的学生会中,不同的成员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形成小团体,互相攻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党同伐异”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在这纷扰的世界里,
党同伐异的声音不绝于耳,
愿我们能超越狭隘,
拥抱多元与和谐。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群人围成小圈子,排斥圈外人,这种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党同伐异”的含义。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嘈杂的争论声和排斥的言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oupthink”或“clique mentality”,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团体思维的局限性,而不是攻击异己的行为。
“党同伐异”这个成语在描述团体内部的不公正行为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任何团体中都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避免形成狭隘的派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读者幸勿比例惴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意见。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学的五经博士。到汉宣帝时由萧望之在黄家藏书楼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儒学讨论。讨论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同党去攻击那些观点不一致的人
1.
【党】
(形声。从黑,尚声。“党”、“黨”在古代是两个字,现在“党”是“黨”的简化字。简化字“党”,从儿(人,尚声)本义:晦暗不明。“党”指集团时,在古代一般只用于贬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不鲜明。
【引证】
《说文》-黨,不鲜也。 、 蒋礼鸿《义府续貂》-嘉兴谓衣物敝垢不鲜曰烟党。
2. 【同】 ——见“胡同”hútòng。
3.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4.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