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4:13
“出浅入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从浅显易懂的内容逐渐过渡到深奥难懂的内容。基本含义是指教学或讲解时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和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或技能。
“出浅入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的渐进性和系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因教育方法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教育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项,因此“出浅入深”这个成语在教育领域尤为常见。它反映了人对于教育方法的重视,以及对于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有序和系统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耐心和细致的教学过程,以及逐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遇到过许多老师采用“出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概念。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会从基本的公式和定理开始讲解,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应用和问题解决技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知识的海洋,出浅入深,
波澜不惊,智慧的舟航。
从简单的字句,到深邃的篇章,
心灵的灯塔,指引方向。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知识海洋的画作,其中有一艘小船从浅水区缓缓驶向深水区。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位老师温和而有节奏的讲解声,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rom the basics to the advanced”,虽然不如“出浅入深”那样富有诗意和深度,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渐进教学理念。
“出浅入深”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指导了我的学方法,也启发我在教学和讲解时注重渐进性和系统性。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并帮助他人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军长报告遂临时改题为《整风问题》……出浅入深,依具体事实,详加诠释。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浅】
流水声
【组词】
浅浅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深】
(形声。从水,深声(shēn)。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
古水名 。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引证】
《说文》-深,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