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1:17
“惊惶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惊吓或恐慌而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正常的血色。这个成语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或惊讶时的表情和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惊惶失色”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遭遇突发**或听到惊人消息时的反应,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在面对意外或恐惧时的自然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表演艺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情绪反应或表演技巧。
同义词:
反义词:
“惊惶失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惊惶”和“失色”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惊惶”指的是惊恐不安,“失色”则是指失去正常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恐惧或惊讶时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镇定。因此,“惊惶失色”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情绪控制和心理素质的期待。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电影中的紧张场景,或是现实生活中突发的紧急情况。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演讲比赛中突然忘词,那一刻我惊惶失色,但最终我深呼吸,镇定下来,完成了演讲。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惊惶失色”这个词汇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风声鹤唳,
他惊惶失色,心如鹿撞。
月光下的影子,摇曳生姿,
恐惧如影随形,无处可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突然看到恐怖的景象,脸色苍白,眼神惊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音乐或突然的尖叫声,增强这种惊恐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le with fear”或“turn pale”,这些表达也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时的脸色变化。不同文化中对于恐惧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情感反应是普遍的。
通过深入学“惊惶失色”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表达。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我在表达紧张和恐惧情绪时的能力。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个词汇,以增强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惶】
(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惶,惶恐也。 、 《广雅》-惶,惧也。 、 《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 《潜夫论·卜列》-孟贲狎猛虎而不惶。 、 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多官惶惶,只得散去。
【组词】
惶惶、 遑迫、 惶汗、 惶沮、 惶怖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