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3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37:48
“惊慌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惊吓或恐慌而脸色大变,形容非常害怕或极度惊慌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或意外情况时,表现出的一种极端的恐惧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惊慌失色”常用于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让人感到极度恐慌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应急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人们在危机中的典型反应。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恐惧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强调了冷静和镇定的态度。
“惊慌失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惊慌”和“失色”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惊慌失色”反映了人们对突发的普遍反应,也体现了对安全和稳定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如何在危机中保持冷静。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联想上,我会想到人们在面对生命威胁时的本能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时,突然忘记了接下来要说的内容,那一刻我确实感到了惊慌失色,但最终还是通过深呼吸和回忆,顺利完成了演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风声鹤唳,行人惊慌失色,寻找避风的港湾。”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人们在恐慌中奔跑的画面,听觉上则是尖叫和呼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le with fear”或“panic-stricke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情境是相似的。
“惊慌失色”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类面对危机时的自然反应方面非常有效。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紧急情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次日,燕紫琼、宰玉蟾闻得丈夫又困在阵内,吓的~,坐立不宁。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慌】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