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6 05:3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05:34:20
女魃(Nǚ Bá)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旱神,相传她是黄帝的女儿,因某种原因变成了旱神,能够引发旱灾。在古代文献中,女魃通常被描述为带来干旱和灾难的神灵。
女魃一词源自古代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等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女魃的形象和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有所变化,但其作为旱神的本质特征保持不变。
在**古代社会,女魃作为旱神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敬畏。在农业社会中,干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女魃的形象在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女魃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神秘和恐惧的情感色彩,联想到干旱、灾难和不幸。在现代社会,提及女魃可能会唤起人们对古代神话的兴趣和对自然灾害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女魃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文化和神话故事时,可能会作为一个有趣的话题。例如,在学校的文学课上,老师可能会讲解女魃的传说,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女魃:
女魃降临,大地干涸,
河流枯竭,田野荒芜。
古老的传说,今又重现,
人们在祈祷,盼望雨露。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女魃这样的旱神形象也有所存在,如古埃及的塞赫梅特(Sekhmet),也是一位带来瘟疫和干旱的女神。这些形象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共同恐惧和敬畏。
女魃作为古代神话中的旱神,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在现代社会,虽然女魃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通过对女魃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在现代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词汇。
1.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2.
【魃】
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引证】
《说文》-魃,旱鬼也。从鬼,犮声。 、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组词】
旱魃、 魃虐、 魃蜮